OD体育官网登录入口-全国闪式提取器多级闪蒸器厂家直销
当前位置: 首页 > od体育官方下载 > 闪式提取器
禁毒社会工作实务的3种常用方法 社工课
作者:闪式提取器 发布时间:2024-01-05 00:28:20

  个案社会工作是指将禁毒专业相关知识融入个案工作方法,助力于吸毒人员或及其家庭扶危解困、整合资源、挖掘潜能、自我修复、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恢复社会功能的过程。

  吸毒人员及家庭或多或少会面临疾病缠身、经济崩溃、成员失能、社会歧视等问题,他们没能力处理困难,无法履行家庭社会责任,导致家破人亡,所以禁毒社会工作者首要解决的是协助他们脱离危险、走出生活困境,再考虑戒毒与康复。

  助人自助的原则要求社工不仅仅为他们链接资源,更需要发现个人和家庭的优势资源,重新整合,因势利导。

  禁毒社会工作的前提是假设吸毒成瘾人员及家庭有改变的能力,社工的职责就是帮他们正视自我、作出客观评估、发现自身优势,深入挖掘并发挥出来。

  在整合资源、潜能激发出来后,要用于个人认知、行为改善和家庭结构修复,储备戒毒康复、再社会化的能量。

  自我修复后,准确定位家庭社会角色,不断的提高抗逆力和反歧视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恢复社会功能,形成良性互动,融入健康的社会环境,脱离对毒品的依赖。

  社工应当秉持职业操守,允许他们自我表达、倾述,承认吸毒人员尊严与价值,不单单是“违法者”,也是“受害者”和“病人”,摒弃非理性信念,平等接纳他们,才能作出客观准确评估。

  约定服务目标、期限、内容及转介的可能;不对吸毒人员及家庭进行谴责、批判、歧视;对个人隐私及治疗内容要保密。

  工作对象在戒毒康复的所有的环节,都带有“违法者”的属性,社工要引导他们遵纪守法,一旦有危害家庭社会情况要及时救援,如有违法犯罪行为必须向公安机关报告。

  危机介入是指服务对象(吸毒人员及家庭)经历危机状态时开展相适应的调适和治疗工作方法。

  (1)紧急介入。迅整开展风险评估,分析服务对象能否自主解决危机和是不是具备解决危机的能力,坚持时效性和生命至上原则。

  (2)限定目标。最低目标是保障服务对象生命安全和健康,提升抗逆力,直至培养出服务对象自主解决危机的能力。

  (3)输入希望。让服务对象感受到家庭社会的关爱,树立脱离困境的信心,找到解决危机的办法。

  (5)培养自主能力。当问题反复出现和产生新变化时,服务对象自己要有应对准备和能力。

  心理社会治疗是指结合精神分析、社会角色和环境互动理论,通过一系列分析吸毒人员成瘾的内在心理结构、外部社会环境等因素,不断改善和调整心理结构、寻找可依赖环境,以达到个体内在外在相适应。

  (1)心理社会研究。会谈、资料收集整理;分享吸毒经历,帮助服务对象开展自我评价;协助服务对象自我察觉缺陷症结,接纳自己的是与非。

  (2)诊断评估。诊断焦虑冲突程度,是本我还是自我为人格主导,心理是意识还是潜意识状态;诊断吸毒是怎么样产生以及成瘾过程;诊断成瘾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评估戒断及自我修复的能力。

  (3)治疗。客观分析吸毒成瘾原因,降低服务对象的焦虑和自责;改善或脱离不良的家庭社会环境;不同情境下心理结构调适(调整本我与自我的主导地位),增强自我与家庭社会环境适应能力;激发潜力;开展广泛人际交往重塑社会角色。

  家庭治疗模式将家庭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治疗对象,探索吸毒人员成瘾背后的家庭根源,通过互动方式的改变和家庭结构的优化来实现家庭良性互动、成员的增能赋权。

  共同生活的亲属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家庭的结构,家庭结构的变化又决定每个共同生活的亲属的角色;家庭中的所有成员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有明确的成员角色和责任分工。

  经典家庭治疗模式分为:结构式家庭治疗和联合家庭治疗。在此,介绍二者优势结合的治疗方法。

  (1)分析家庭系统。家庭问题的实质是家庭结构出了问题,常见的家庭病态结构主要有:家庭结构失衡、家庭角色错位、家庭责任不明、家庭权力混乱等。

  (2)探寻家庭问题根源。因为不良家庭结构的形成都是有害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需要正确接纳并理解家庭规则、探究各成员左右现有家庭结构的程度。

  (3)引导家庭成员改变错误认知。一个家庭出现吸毒人员时,通常家庭主流观点认为是个人的行为或者不良的外部环境所导致,而不承认个人拒毒、防毒、抗毒的能力缺乏是家庭教育监管的缺失;

  吸毒成瘾后,家庭教育矫正手段有限,家属人财两空、心力交瘁,逐渐对吸毒成员标签化、又不能挖掘他们的优势势能来抑制复吸,认为家庭已经尽力了,再下去只会拖垮家庭,于是对他们放任自流。

  (4)促进家庭结构改善。真实对话,打破现有不良家庭结构;帮助家庭从内部开始对吸毒人员去标签化,相互接纳,找出脱离社会规范的家庭内因,承认各自角色的缺失;相互指出对其他共同生活的亲属角色的期望;共同订立新的家庭规范,明确每个角色的权利与义务。

  认知行为治疗是通过矫治吸毒成瘾人员的不良心理,教育矫正其成瘾性行为,不断巩固戒毒康复成效,形成良性循环。

  (1)心理矫治。大多数吸毒成瘾人员长期聚集在脱离社会价值体系的群体中,形成了逆社会行为,又称“人格障碍”,需要帮他们改变对吸毒的错误认知、不承认成瘾事实、本我意识等非理性信念,强化人际沟通、情绪管理、处理问题的能力;

  (2)系统脱敏法。通过毒品危害教育,让吸毒成瘾人员感受吸毒过程中的敏感、担忧、害怕、恐惧,从低层次开始慢慢地深入,持续增加危害记忆,消减对毒品的渴望,形成自身处境的理性认知。

  (3)满灌疗法(又称快速脱敏法)。通过危机介入行动和极端案例分析,让吸毒成瘾人员直面最恐惧的情境,丝毫没有征兆地感受高危情境,激发强烈的抗逆力。比如反复体验急性戒断综合征状态、直面具有暴力倾向的精神分裂症人员。

  (4)厌恶疗法。让吸毒成瘾人员的不适应行为与某种厌恶性反应建立条件反射,一旦准备复吸就会产生令其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最终放弃不适应行为的过程。比如强制隔离期间的家庭重大变故、毒友圈朋友的暴毙等。

  (5)示范和模仿。通过其他吸毒成瘾人员的现身说法或成功戒断案例,让吸毒成瘾人员从中吸取经验,增强戒毒信心。

  1.了解吸毒人员及家属的问题和需要、救助意愿等,或因存在危机必需开展救援;

  1.收集资料。采用面谈、观察、走访、问卷调查等方法,搜集吸毒人员及家庭基本情况、吸毒史、帮教史、现实危机、优势资源等内容。

  (1)阶段性目标。包括:危机干预、生理脱毒、身体康复、亲情修复、家庭整合、就学就业。

  3.治疗模式。在督导小组的综合评估下,根据吸毒人员特征、成瘾原因、社会支持系统不同,确定相适应的治疗模式、周期、过程控制,不断反馈并适时调整。

  吸毒人员及家庭出现危机或因戒毒康复需要而主动求援,易建立平等合作伙伴关系;而被迫接受援助和治疗的,个人及家属出于隐私和下意识自我保护,不愿意接受帮助,需要“破冰”。

  (1)接纳:坚持非批判、保密原则,选择非公开场合交流,有家属委托或信任媒介最好;

  生理脱毒、身体康复、就学就业等目标逐步实现,亲情修复、家庭整合等目标不断深化,相互促进;也可能面临吸毒人员与家属冲突而丧失信心,导致服务对象或家属不良情绪转移至社工,要求中断联系,没办法坚持、自我否定。

  阶段性目标完成,总体目标可能实现;也会面临利益受损而导致不可持续,未达到案主或家属预期等情况。

  (1)反思:服务中是否注入非理性信念、超越社工职责权限,或是干预家庭自决,甚至泄露隐私;

  (2)修正:检验辅导治疗、过程控制是否有效,是否按计划周期实施,还是未完成阶段性目标而直奔总体目标;

  益强治疗模式,是通过一定的调查分析吸毒人员的家庭社会角色、吸毒诱因,结合“四步评估法”,评估收到损害的程度,采取对应的抗逆力培养,实现戒毒康复、功能恢复、社会适应力提升的结构化治疗方法。

  2014-2021年间,笔者通过对15000余名戒毒康复人员的吸毒方式、成瘾原因、成瘾程度等因素开展结构化分析,分类归因;向其中748名戒毒康复人员提供个人调适、家庭治疗、社会融入等治疗方案,优化过程控制;三维一体化评估,戒断率达93.7%。

  1.分析角色风险。无业人员、涉黄涉赌人员、青少年、药物依赖人员、高强度持续作业人员、文艺工作者、公职人员。服务对象兼具两项以上就属于吸毒高风险,角色越多吸毒风险越高。

  2.分析吸毒诱因。阵痛、提神、减肥;好奇心、寻求刺激、缓解压力;缺乏爱与归属、教育失当;价值观偏离、不良朋辈、经济利益。

  3.评估危害程度。身体残疾、心理扭曲或丧失人格、言行异常失控、传染疾病高发;道德沦丧、家庭资源流失、影响后代;社会资源及财富损失、滋生违法犯罪、贫民弱国。

  5.抗逆力培养。药物替代,降解毒瘾;树立法制观念,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养成健康的生活小习惯,改善不良生活圈;建立“厌毒”条件反射,培养“抗逆力”;整合家庭社会资源,健全社会支持系统;掌握就业谋生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倡导社会融入,消除社会歧视。

  求援。2017年6月,小贾的父亲(以下简称老贾)向xx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求援,称小贾最近在家频繁吸食,已连续3天没有睡觉,情绪暴躁,产生幻觉,扬言谁阻止他吸毒就要杀谁,包括父母。

  预判。根据老贾的描述,机构初步判定小贾吸毒成瘾,必须介入,及时实施危机干预,提供帮扶救援;否则,小贾及亲友都可能面临生命危险。

  签订协议。机构安排禁毒社工谢老师接手此案。因为老贾是xx县一位退休领导,在任时曾与机构有过接触,对机构的职能和谢老师的资历比较了解,所以,双方就服务内容及权利义务迅速达成一致。

  调查。通过社区信息系统查询和老贾的介绍,谢老师核实到:小贾身体健全,无重大疾病,无犯罪前科;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因为工作父母工作繁忙没时间照管,直到高中毕业一直在学校寄宿,2011年高中毕业到成都一酒店实习开始沾染上毒品;

  2015年老贾发现小贾有吸毒行为,安排他留学西班牙,不到一年小贾以不适应为由归国;2016年归国后,小贾一直在老贾创办的酒店任职副经理,负责后勤工作,多次挪用酒店公款用于吸毒、洗浴、赌博,金额已达16.4万元。

  分析。小贾家境殷实,条件优越,没有同龄人都会存在的经济压力,小贾心智健全,应该有所作为,但真实的情况越大相径庭。

  诊断。谢老师来到小贾家家访时,小贾正在用手机赌博,毫不避讳,将谢老师当成老贾请来的心理医生,直接表明了自己没病,也不用管他。谢老师递了支烟,单独在房间里跟小贾攀谈。

  谢老师语气平缓,没有说教,表示同情理解,在服务对象中也曾多次遇到小贾这种情况,家庭疏离,缺少关爱,家人总是批评过失,不停地打击自信,以至于在吸毒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小贾觉得终于有人能理解他的感受了,精神亢奋,侃侃而谈,将从小生活境遇和吸毒经历和盘托出。

  他认为,父母忙于工作,对他精神心理需要不管不顾,一味地用钱来维系亲情,他身边的朋友很多也是奔着他家的钱来的,长期陪他玩乐,引诱他走上了吸毒的道路,不能自拔。

  父母发现他吸毒后,开始还比较关心安慰、好言相劝,但没有具体有效的管教帮扶措施,见小贾戒不掉,逐渐表露出批评责难,恶语相向,让小贾心理备受打击,情绪更加失落,不断通过“溜冰”来逃离这个世界。

  4.已经处于价值观偏离,言行异常,渴求毒品意愿强烈,持续增量使用,丧失家庭社会功能等吸毒成瘾状态。

  目标设定。帮助小贾生理脱毒、身体康复、亲情修复、家庭整合、就学就业;帮助小贾心理矫治、行为矫正、自我修复、再社会化。

  接纳与共情。谢老师没有向父母一样批判他,而是与小贾平等对话,同情理解,让小贾感受到尊重、被认可,犹如抓住了救命稻草。小贾坦诚表示,自己毒瘾慢慢的变大,情绪暴躁,亲人朋友都远离他,十分孤单,整日只能与毒品为伴,越陷越深,自己是知道毒品危害有大多,不想身体垮掉,不想一无是处,自己这么年轻,还有很多人生目标没有实现。

  澄清问题。谢老师客观评价分析了小贾的吸毒成瘾程度,并如实告知他当前的风险,已然浮现戒断反应,需要生理脱毒。同时表明,是否接受脱毒治疗、家庭修复、融入社会等目标均由本人决定。

  小贾表示,愿意接受谢老师的治疗,并积极努力配合,并在协议上签字确认。谢老师提出为期半年的戒毒康复措施,需小贾严格执行,老贾做好监督,并每天利用微信反馈给谢老师。

  (1)规律作息:每天8点至18点上班,负责酒店前台接待业务,不得外出;19点至21点,父母陪伴健身或球类运动,康复身体;21点后回老贾家,不得外出;

  (2)社会参与。每周参加一次中心组织的禁毒宣传活动,作为志愿者向咨询者提供《禁毒法》、《戒毒条例》等政策讲解;

  (4)亲情修复。小贾陪同父母工作,感受父母的生活上的压力,每周至少一次;周末,协调亲友,陪同小贾开车郊游露营,拓展人际交往;

  前两个月,治疗过程比较顺利,小贾及家属配合密切,实现了生理脱毒,身体逐渐康复;家庭关系得以缓和,沟通增多,相互理解,人际交往增多,家庭社会支持系统逐步完善;在禁毒公益和兼职过程中小贾也发挥了优势势能,实现了社会价值,受到尊重,得到了价值认同。

  第三个月,由于老贾出差,小贾母亲在监管上有所松懈,他参加了一次朋友生日会,在朋友的软磨硬泡下,再次吸食了“”。第二天的例行尿检中被中心查获,按照约定,必须报公安机关,执行社区戒毒。

  老贾十分气愤,认为小贾自我约束力太差,已经无药可救。谢老师开导说,吸食这么多年,期望小贾短时间戒断,靠自己控制复吸欲望十分艰难,因为戒毒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循序渐进,逐步脱毒。

  听了谢老师的见解,老贾表示,这么多年忙于工作,疏于对小贾的引导教育,家庭关系淡化,小贾之所以深染毒瘾父母有很大的责任,尽管过程艰难,道路遥远,就算让他倾家荡产,也要让小贾戒毒康复,毕竟他们就这一个儿子。

  谢老师又对小贾做了深入的心理辅导,共同分析了这次复吸的原因;明确下一步治疗方向,建立“厌毒”高危情境,提升个人适应力,改善康复环境。

  中心又安排小贾参加了一个戒毒教育小组。在小组中,十多名有过强制隔离戒毒史的组员们与小贾分享了过往经历,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康复也有残疾;采用“满贯疗法”和“厌恶疗法”,分享了精神分裂和言行异常等几起极端戒毒案例,认识到长期吸毒会造成的身体残疾和精神障碍;观看了强制隔离戒毒所规范化管理宣传片,让小贾感受到了强制隔离戒毒的威慑力量,深深地刺激到了小贾的“灵魂”。

  参加了五次小组活动,小贾与组员频繁互动,感同身受,认识到了毒品对自己的侵蚀,建立了必须戒毒的危机意识。

  因社区戒毒执行,中心将小贾的治疗时间延长了三个月,在这三个月中,小贾规律作息,身体机能得以恢复;关心亲友,鼓励父亲加入了省书法协会,帮助表弟创办了“勇攀”登山社;脱离了原来的吸毒圈,通过健身运动、郊游、酒店业务建立了新的朋友圈,从中开启了一段恋爱;专注于酒店业务,洽谈了几个网上预订平台,使酒店营业额超过去年同期38%......

  老贾夫妇评估:小贾得到了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能够融入家庭、亲情观念增强、事业发展稳定;亲友也转变了观念,开始接纳小贾;情绪控制能力弱、自我约束力一般。

  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评估:小贾身体机能已恢复到同龄人正常水平、社会支持系统比较健全、能够规划酒店发展追逐寻找自我实现、参加禁毒公益融入社会;心理健康量评测试得分65、法制观、价值观不健全,巩固目前戒毒康复成效更依赖社会支持系统。

  经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评估小组、禁毒社工谢老师、服务对象小贾及父母一致确认:

  此次个案工作,危机干预及时,治疗措施针对性强,治疗效果总体较好,虽然出现了复吸,但中心能够按照协议约定,帮扶救助、控制进程,发挥支持者、使能者、资源链接者等角色,服务对象在戒毒康复、社会融入方面成效显著,避免了服务对象因吸毒危害家庭社会,同时保障了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

  按照协议,中心将继续跟进小贾的心理矫治工作,提供心理咨询和小组活动,可以结束个案工作。

  小组工作,也称为团体工作,是在社会工作者的组织下帮助吸毒成瘾人员及家属之间构建很多类型小组或团体,促进人际互动,形成团体动力,达到与社会相适应的过程。

  小组的成立,能够创造吸毒成瘾人员及家庭之间相互帮助、资源共享的情境。在这中情境中大家经历相似、社会角色相似、戒毒动机相似,能够形成一致的小组目标,相互之间更为容易得到尊重和接纳,敞开心扉地倾述和自我披露。在相互融入之后,获得归属感以及同伴信任,实现资源共享,获得解决困难的机会和能力。

  帮助吸毒成瘾人员及家庭在小组中重新定位角色,共享戒毒经验,参与小组发展,获得认同感,进而建立正确的价值理念,改变错误认知,强化戒毒动机,修复人际关系等。例如,通过他人成功戒毒示范,产生领导者,引领吸毒成瘾人员模仿、学习、内化。

  参加小组的吸毒成瘾人员,大多因为缺乏社会支持(标签化、家庭系统缺失)而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感到悲观、无助,而这个临时的社会共同体(含不良朋辈群体)的建立,更容易形成彼此认同,互相提供心理支持;随着小组目标达成一致,在正面价值观的引导下,潜移默化的相互作用,形成团体保护,为预防复吸,去社会标签提供内在动力,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小组就是社会互动的基本场景,可以模拟即将进入的社区,在小组中开展广泛交流,自我披露、释放压力、相互支持,获得社会角色定位,寻找自己的社会价值,实现社会融入。

  互惠模式也称互动模式,是通过吸毒人员与小组内部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组员之间、小组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促进组员在这个共同体的帮助下相互助力,解决现实困难,共度危机。

  (1)尊重与接纳。通过开展小组游戏、脱困情境模拟、聚焦焦点问题等方法,鼓励组员敞开心扉地倾述和自我披露。

  (2)相互评价。坚持非批判原则,肯定组员吸毒成瘾的历史客观,促进自我评价形成,肯定其他组员的优势和修复潜力,融入小组文化。

  (3)平等互惠。形成小组结构后,整合小组资源,帮助组员扶危解困,培养自我修复和适应能力。

  治疗模式,是指通过心理辅导、脱毒治疗、教育矫正等方法,帮助吸毒成瘾人员走出生理心理困境,建立正确戒毒信念,促进行为改变的过程。

  (1)强化戒毒动机。通过心理矫治、危机教育等方法,不断让人们认清毒品的作用机制和危害,做好应对高危情境的准备;建立对毒品“恶心”、“厌恶”的条件反射,不断强化刺激,增强防毒拒毒的信念。

  (2)坚持脱毒治疗。运用小组构建的机制,鼓励组员自觉接受脱毒治疗,相互监督,持之以恒,预防复吸。

  (3)学习社会规范。开展多种教育,促进吸毒成瘾人员提升认知水平,树立法制观念,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改善不良生活圈,承担家庭角色,巩固亲情以获得爱与归属。

  发展模式,是指吸毒成瘾人员通过身体机能的恢复、自身能力的修复,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恢复社会功能的过程。

  (1)热情参加。每个组员相互扶持、资源共享,持续分享戒毒康复的经验,向其他丧失信心的戒毒人员提供支持。

  (2)展现价值。在小组进程中,通过展现自身能力和挖掘优势势能以促进小组形成团体动力。

  (3)消除社会歧视。通过小组戒毒康复的成果展示,热情参加禁毒宣传,现身说法,获得广泛认同感,消除社会歧视。

  1.组员的招募。根据治疗、教育、支持需要,按照吸毒成瘾人员特征、成瘾程度、脱困需要等,纳入相适应的治疗、教育、支持小组。

  2.确定总体工作目标。征求成员整体意见后,由负责组织的社工确定工作范围。

  (3)建立契约。这里形成的小组契约,则是社会工作者与组员之间共同商定的有关小组目标及工作方式的一种协议约定。

  (4)制定规范。明确小组的基本价值理念,相互尊重、平等互惠、隐私保密、非批判等。

  (1)领导者。社会工作者是小组的核心,负责组员召集、制订计划、统筹活动等。

  (2)使能者。社会工作者要明确总体目标,鼓励组员表达自己的期望,注入初始动力。

  (1)在小组中获得认同。组员通过小组互动,适应小组规范,在小组中寻找自己的角色。

  (2)角色冲突。由于戒毒程度不同,吸毒成瘾人员的自我评价差异明显,组员之间难以接受某些评价和建议,对于小组进程持不同意见,会产生防卫和抗拒的心理及行为。

  (3)领导者的产生。在各种角色冲突中,引入竞争机制,组员民主自决出领导者。

  (4)构建小组文化。新的领导者产生后,带小组员制定新的小组规则,优化组织架构,发展独特的小组文化,升华内在动力。

  (5)扶危解困。在领导者的带领下,调配小组资源,聚力解决组员困难,并提升组员修复能力和适应能力。

  (1)支持者。肯定小组文化,肯定组员在戒毒过程中作出的自我披露、相互支持和社会习得。

  (3)引导者。运用焦点回归法,即将问题抛回给组员,建立领导权威,让他们自己解决并重新建构小组。

  (1)巩固组员间的人际关系。通过前期活动中的自我表露、相互支持、矛盾冲突,组员坦诚相待、建立信任,归属感加强,支持系统形成。

  (2)持续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为了保卫在小组中获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组员可以遵从领导者的意愿,不顾一切的一致对外。

  (3)稳固小组结构。小组的权力结构基本稳定,小组的决策机制基本成型,小组的进程有规律可循,形成解决困难和整体提升的长效机制。

  (1)监督者。协助组员获得新的认知,把认知转变为行动,维持良好的小组互动。社会工作者要协助组员在领导者的支持下建立更高的目标,保持小组决策机制,构建合理分工,一起寻找处理问题的策略并付诸实施。

  (2)倡导者。在领导者支持下,鼓励将成员的成功经历转化为小组长效规范,被组员所接纳和内化,并不断推陈出新。

  社区工作是指在国家行政体制下,依托社区禁毒力量,整合社区资源,优化社区结构,为吸毒成瘾人员提供戒毒康复、消除歧视、安居乐业的综合环境,以提高社区整体安全幸福水平的过程。

  社区(村集体)是当下居民生产生活最普遍的一种地域性集结形式,不仅是制贩毒和吸毒的主要环境,也是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落脚点。在社区中开展戒毒康复,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可以轻松又有效解决吸毒成瘾人员的再社会化问题,因此,除了强制隔离戒毒外,吸毒成瘾人员的另外三种戒毒模式均在社区中开展。

  长期以来,禁毒宣传的重点是预防和打击毒品违法犯罪,普及毒品危害教育,展示吸毒成瘾人员极端恶性行为来让人们对毒品敬而远之。

  在此过程中,吸毒人员“传播疾病、毁灭家庭、灭绝人性”等印象逐渐深入人心,对这些“受害者”、“病人”的成瘾原因、成瘾程度、危害程度分析较少,一刀切地认为只要沾染毒品就是这种样子。

  这种社会性恐慌导致了吸毒人员被“标签化”后难以去除,吸毒人员戒毒康复后学习就业歧视严重,不被社会接纳,无路可去,又回到原来的吸毒环境,在“老朋友”中寻找归属和认同,开始复吸,久而久之家人也觉得他们“救不了”,“破罐子破摔”,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消除社会歧视、接纳他们,让他们在新的环境中得到归属于爱,才能增强防复吸信念,获得希望。

  社区作为近几十年来国家主力构建的国民生产生活网络,既是预防和打击毒品的起点,也是治理和消灭毒品的终点。

  随着上个世纪末的国营机构改制和东西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很多人们离开了赖以生存的集体单位,居民的流动性慢慢地加强,国家管控力度降低,以毒品泛滥为代表的社会问题滋生并扩大。

  新时代的毒品治理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要通过国家行政、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等力量的凝聚,全面培养人们“识毒、防毒、拒毒”的能力,将毒品从根源上治理,为人民提供一个安定居住、快乐工作的和谐环境。

  吸毒成瘾人员因疾病或毒品戒断反应而导致生活困难、共同生活的亲属无人照料等情况时,社区应当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和救助措施。

  社区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广泛的禁毒宣传,让所有居民接受禁毒教育,增强社区整体“识毒、防毒、拒毒”能力,形成警民联动,预防毒品违法犯罪。

  执行社区戒毒(康复)的吸毒成瘾人员,应当接受社区管理、教育矫正、职业培训及就业帮扶,热情参加社区禁毒宣传、社区服务,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回馈社会,融入社会。

  各个社区应当在禁毒政策的指引下,依托社区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力量,进行广泛宣传,将禁毒工作社会化、长期化、制度化的观念深入人心,动员所有力量,广泛宣传“无毒”社区理念。

  对社区禁毒资源做全面的调查分析,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以禁毒民警、禁毒社工、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志愿者为主体的禁毒资源库,能为不一样的层次、不同人群、不同环境的禁毒工作进行社区策划。

  对社区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持续开展禁毒培训,适应禁毒新要求,建立社区支持网络,对吸毒成瘾人员及家庭及时开展心理辅导、危机救援、社区照顾、就学就业帮扶等社区行动。

  社区行动是一个社会联动的过程,应当在权威机构和社区居民的监督下开展,服务过程及结果需适时反馈并根据需要作出调整,并接受评价和改进。

  2021年春节,笔者督导了一场主题为“行动超越,真爱回家”的社区禁毒行动。

  此次社区行动由成都市XX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及所在地街道办事处、四川XX艺术学院联合承办。通过公告、广播、网络宣传,共邀约到社区居民1700余人次参与。

  此街道涵盖6个社区,非流动人口约11万人,登记在册吸毒人员49人,其中社区戒毒8人,社区康复24人,正在执行强制隔离戒毒17人。

  通过社会调查,服务中心发现:从2020年“新冠”疫情开始,社区吸毒人数断崖式下跌,极不正常。结合吸毒人员个案、小组数据,分析得出,源于疫情期间制贩毒渠道受限,毒品价格暴涨,吸毒人群消费力降低;同时,职能部门忙于“防疫”,打击吸毒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有所滞后。

  预判出:疫情期间人们都会存在焦虑、精神空虚、停业怠工,社会整体吸毒风险增加,戒毒康复人员复吸风险增加。社区应当未雨绸缪,保持禁毒宣传常态,警钟长鸣。

  由在册吸毒人员及亲友、艺术学院学生联合策划表演,呈现了八个不一样的节目,包括:小品、歌曲串烧、京剧、双簧、街舞、现场书法、魔术、现场绘画拍卖。通过现场微信关注和观众上台互动,参与评选抽奖,积极调动了观众们的参与热情。

  现场活动充分展示出吸毒人员的个人价值、优势势能,表达了他们融入社会的决心,得到了观众的尊重,好评如潮。直至演出结束,主持人才向观众们公布,主演是吸毒人员,其中还有两名艾滋病感染者。让社区居民意识到,吸毒人员戒毒康复后,能够创造社会价值,融入社会,应当消除对他们的社会歧视。

  紧接着,主持人邀请了几组家庭上台,通过现场大屏幕,视频对话正在执行强制隔离戒毒的家人们,亲人间真情流露,感动了在场的很多观众;播放了他们在强制隔离戒毒所的生活视频,所内开展的中医治疗、康复训练、心理矫治、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吸毒成瘾人员戒毒康复等内容深入人心,观众们鼓掌加油、十分肯定。

  最后,通过宣传视频,禁毒社工、志愿者向观众们展示了他们帮助吸毒成瘾人员戒毒康复、戒毒人员共建社区康复站的成果;现场还发放禁毒防艾、反歧视倡议书、自愿戒毒等禁毒宣传资料;接受了57人次的现场戒毒咨询。

  通过不记名问卷调查和家访,较去年,强制隔离戒毒视频探访人次增长69.4%,亲情修复家属满意度提高37.9%,稳定就业增长13.1%,复吸率降低18.3%。

  数据统计显示,较去年,社区戒毒(康复)执行率提高24%,违反社区戒毒(康复)协议率降低19.4%,戒毒咨询人次增长214.3%。

  社会调查显示,社区禁毒工作满意度达83.3%,提高了32.3%;社会歧视比例27%,下降了33.7%。